回購狂潮:加密平台能否復制蘋果的成功模式

加密貨幣行業的大膽實驗:回購策略能否復制蘋果的成功?

七年前,蘋果公司完成了一項財務壯舉,其影響力甚至超越了該公司最卓越的產品。2017年4月,蘋果在加利福尼亞州庫比蒂諾市啓用了耗資50億美元的"蘋果公園"園區;一年後的2018年5月,該公司宣布了一項100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這一金額是其在這座佔地360英畝、被稱爲"飛船"的總部園區上投資額的20倍。這向世界傳遞了蘋果的核心信號:除了iPhone,它還有另一款重要性不遜於(甚至可能超越)iPhone的"產品"。

這是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股票回購計劃,也是蘋果長達十年回購熱潮的一部分。在此期間,蘋果累計斥資超7250億美元回購自家股票。整整六年後,即2024年5月,這家iPhone制造商再次打破紀錄,宣布了一項1100億美元的回購計劃。這一操作證明,蘋果不僅懂得在硬件設備上制造稀缺性,在股票層面的運營同樣深諳此道。

如今,加密貨幣行業正採用類似策略,且節奏更快、規模更大。

該行業的兩大"收入引擎"——永續期貨交易所Hyperliquid與Meme幣發行平台Pump.fun——正將幾乎每一分手續費收入都用於回購自家代幣。

!7403496

Hyperliquid在2025年8月創下1.06億美元手續費收入的紀錄,其中超90%被用於在公開市場回購HYPE代幣。與此同時,Pump.fun的日收入曾短暫超過Hyperliquid——2025年9月某日,該平台單日收入達338萬美元。這些收入最終流向何處?答案是100%用於回購PUMP代幣。事實上,這種回購模式已持續了兩個多月。

這種操作讓加密代幣逐漸具備"股東權益代理"的屬性——這在加密貨幣領域堪稱罕見,畢竟該領域的代幣往往一有機會就被拋售給投資者。

背後的邏輯在於,加密貨幣項目正試圖復制華爾街"股息貴族"(如蘋果、寶潔、可口可樂)長期以來的成功路徑:這些企業通過穩定的現金分紅或股票回購,斥巨資回報股東。以蘋果爲例,2024年其股票回購額達1040億美元,約佔當時市值的3%-4%;而Hyperliquid通過回購實現的"流通量抵消比例"高達9%。

即便是以傳統股市的標準衡量,這樣的數字也堪稱驚人;在加密貨幣領域,更是前所未聞。

Hyperliquid的定位十分清晰:它打造了一個去中心化的永續期貨交易所,兼具中心化交易所的流暢體驗,卻完全基於鏈上運行。該平台支持零Gas費、高槓杆交易,且是一個以永續合約爲核心的Layer1。截至2025年中期,其月度交易量已突破4000億美元,佔據DeFi永續合約市場約70%的份額。

真正讓Hyperliquid脫穎而出的,是其資金運用方式。

該平台每天將超過90%的手續費收入劃入"援助基金",而這筆資金會直接用於在公開市場購買HYPE代幣。

截至本文撰寫時,該基金已累計持有超3161萬枚HYPE代幣,價值約14億美元——較2025年1月的300萬枚增長了10倍。

這場回購熱潮減少了約9%的HYPE流通供應量,推動該代幣價格在2025年9月中旬攀升至60美元的峯值。

!7403497

與此同時,Pump.fun通過回購已減少了約7.5%的PUMP代幣流通量。

這家平台以極低的手續費,將"Meme幣熱潮"轉化爲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任何人都可以在平台上發行代幣、搭建"綁定曲線",讓市場熱度自由發酵。這個最初只是"玩笑工具"的平台,如今已成爲投機性資產的"生產工廠"。

但隱患同樣存在。

Pump.fun的收入具有明顯週期性——因爲其收入與Meme幣發行熱度直接掛鉤。2025年7月,該平台收入跌至1711萬美元,爲2024年4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回購規模也隨之縮減;到了8月,月收入又回升至4105萬美元以上。

然而,"可持續性"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當"Meme季"降溫(過去曾發生過,未來也必然會發生),代幣回購也會隨之收縮。更嚴峻的是,該平台正面臨一項金額高達55億美元的訴訟,原告指控其業務"類似非法賭博"。

目前支撐Hyperliquid與Pump.fun的核心,是它們"將收益回饋社區"的意願。

蘋果曾在部分年份通過回購與分紅,將近90%的利潤返還給股東,但這些決策多爲階段性的"批量公告";而Hyperliquid與Pump.fun則是每天持續將幾乎100%的收入回饋給代幣持有者——這種模式是持續性的。

當然,二者仍有本質區別:現金分紅是"到手的收益",雖需繳稅但穩定性強;而回購最多只是"價格支撐工具"——一旦收入下滑,或代幣解鎖量遠超回購量,回購的效果便會失效。Hyperliquid正面臨即將到來的"解鎖衝擊",而Pump.fun則需應對"Meme幣熱度轉移"的風險。相比強生公司"63年持續提高股息"的紀錄,或蘋果長期穩定的回購策略,這兩家加密平台的操作更像是"高空走鋼絲"。

但或許,這在加密行業中已屬不易。

加密貨幣仍處於發展成熟期,尚未形成穩定的商業模式,但目前已展現出驚人的"發展速度"。回購策略恰好具備推動行業加速的要素:靈活、稅務高效、通縮屬性——這些特點與"投機驅動"的加密市場高度契合。截至目前,這種策略已將兩個定位完全不同的項目,打造成了行業頂級的"收入機器"。

!7403498

這種模式能否長期持續,目前尚無定論。但顯而易見的是,它首次讓加密代幣擺脫了"賭場籌碼"的標籤,更接近"能爲持有者創造回報的公司股票"——其回報速度甚至可能讓蘋果都感到壓力。

這背後蘊含着更深刻的啓示:蘋果早在加密貨幣出現前就領悟到,它銷售的不僅是iPhone,更是自家股票。2012年以來,蘋果累計回購支出近1萬億美元(超過多數國家的GDP),股票流通量減少了40%以上。

如今蘋果市值仍維持在3.8萬億美元以上,部分原因在於它將股票視爲"需要營銷、打磨、並維持稀缺性的產品"。蘋果無需通過增發股票融資——其資產負債表現金充裕,因此股票本身成了"產品",股東則成了"客戶"。

這種邏輯正逐漸滲透到加密貨幣領域。

Hyperliquid與Pump.fun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們沒有將業務產生的現金用於再投資或囤積,而是將其轉化爲"推高自家代幣需求的購買力"。

這也改變了投資者對加密資產的認知。

iPhone銷量固然重要,但看好蘋果的投資者都知道,該股還有另一個"引擎":稀缺性。如今,對於HYPE與PUMP代幣,交易者也開始形成類似認知——他們眼中的這些資產,背後有一個明確承諾:每一筆基於該代幣的消費或交易,都有超過95%的概率轉化爲"市場回購與銷毀"。

!7403499

但蘋果的案例也揭示了另一面:回購的力度,永遠取決於背後現金流的強度。若收入下滑會發生什麼?當iPhone與MacBook銷量放緩時,蘋果強大的資產負債表使其能夠通過發債來履行回購承諾;而Hyperliquid與Pump.fun沒有這樣的"緩衝墊"——一旦交易量萎縮,回購也會隨之停滯。更重要的是,蘋果可以轉向分紅、服務業務或新產品來應對危機,而這些加密協議目前尚無"備用方案"。

對加密貨幣而言,還存在"代幣稀釋"的風險。

蘋果無需擔心"2億股新股票一夜流入市場",但Hyperliquid面臨這一問題:從2025年11月開始,價值近120億美元的HYPE代幣將向內部人員解鎖,其規模遠超日常回購量。

!7403500

蘋果能夠自主控制股票流通量,而加密協議卻要受制於多年前就已"白紙黑字寫死"的代幣解鎖時間表。

即便如此,投資者仍看到了其中的價值,渴望參與其中。蘋果的策略顯而易見,尤其是對那些熟悉其數十年發展歷程的人而言——蘋果通過將股票轉化爲"金融產品",培養了股東忠誠度。如今,Hyperliquid與Pump.fun正試圖在加密領域復制這條路徑,只是節奏更快、聲勢更盛,風險也更高。

!7403501

HYPE0.15%
PUMP0.09%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6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NFT典藏艺术家vip
· 15小時前
藝術品Floor Price暴漲必有內因 鏈上回購或將是下個千億美元藍海
查看原文回復0
GateUser-5854de8bvip
· 15小時前
一千億?搞大的
查看原文回復0
链上算命先生vip
· 15小時前
跟着庫克衝就完事了
查看原文回復0
NFTRegrettervip
· 15小時前
有啥好回購的 散戶才是韭菜
查看原文回復0
GateUser-a180694bvip
· 15小時前
Web3不是蘋果,整不來的
查看原文回復0
币圈疯批女友vip
· 15小時前
笑死 誰敢玩這麼大
查看原文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