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 ETF 提供受監管、便捷的投資通道,而直接持有加密貨幣則保障了完全控制權和 DeFi 參與能力。2025 年 9 月,比特幣 ETF 連續三個交易日實現淨流入超過 11 億美元,顯示出機構信心恢復。
相比之下,以太坊 ETF 在經歷 7-8 月快速增長後,9 月前兩周多數交易日出現資金流出。這種分化凸顯了不同投資策略和風險偏好的選擇差異。
傳統 ETF 和加密 ETF 在結構和運作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傳統 ETF 通常跟蹤股票、債券或商品指數,而加密 ETF 則跟蹤比特幣、以太坊等數字貨幣的價格表現。
加密 ETF 主要有兩種類型:現貨 ETF 和期貨 ETF。現貨 ETF 直接持有底層加密貨幣,如貝萊德的 IBIT 比特幣 ETF;而期貨 ETF 則通過持有期貨合約來間接跟蹤價格。
2025 年 SEC 批準比特幣和以太坊現貨 ETF 是一個突破性進展,爲機構投資者提供了合規的投資路徑。這與直接持有加密貨幣相比,消除了私鑰管理和安全存儲的技術復雜性。
目前,貝萊德公司通過其旗下的 IBIT(比特幣 ETF)和 ETHA(以太坊 ETF)產品,已在美國現貨加密 ETF 市場佔據了超過 50% 的資產管理規模(AUM)。
加密 ETF 的產品結構創新是推動其發展的關鍵因素。主流比特幣和以太坊 ETF 大多作爲授予人信托(grantor trusts) under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1933 年證券法)。
相比之下,一些新興加密 ETF 採用不同結構。如 REX-Osprey 的 DOGE ETF(DOJE)是根據 1940 年投資公司法構建的,作爲註冊投資公司(RIC)運作。
這種結構允許基金在直接持有加密資產的同時,靈活運用衍生品或投資其他 ETF,從而增強策略多樣性與運營彈性。一些產品還通過開曼羣島子公司獲得現貨市場敞口,這種法律創新旨在幫助規避監管限制。
香港批準的現貨比特幣與以太坊 ETF 則在費率設定、合規標準與流動性管理方面引發廣泛關注,成爲亞洲投資者配置數字資產的重要工具。
加密 ETF 與直接持幣在收益機制上存在明顯差異。直接持有以太坊允許用戶直接參與質押,獲得 3-4% 的年化收益。
一些以太坊 ETF 也提供質押收益功能,如 BlackRock 的以太坊質押 ETF。然而,SEC 對這些產品的審查更爲謹慎,擔心托管風險和潛在市場操縱。
以太坊的通縮供應模型由 EIP-1559 機制啓用,通過燃燒部分交易費用,減少了流通供應量,創造了稀缺性。這種通縮模型使以太坊與比特幣的固定供應模型區分開來。
直接持有加密貨幣還允許用戶參與 DeFi 協議,獲得借貸收益和流動性挖礦獎勵,這些收益機會在 ETF 結構中通常無法實現。
監管環境是影響加密 ETF 和直接持幣選擇的關鍵因素。2025 年 SEC 對加密 ETF 的批準徹底改變了行業格局,爲機構投資者提供了合規投資路徑。
然而,SEC 對非主流加密貨幣 ETF 仍持謹慎態度。2025 年 9 月,SEC 延長了對 Franklin XRP ETF 的審查,將最終決定期限從 9 月 15 日推遲到 11 月 14 日。
同樣,BlackRock 的以太坊質押 ETF 決策被推遲到 10 月 30 日,Franklin 的 Solana 與 XRP ETF 審查截止日調整爲 11 月 14 日。
這種監管不確定性導致機構投資者採用 60/30/10 分配模型——60% 以太坊產品、30% 比特幣、10% 山寨幣,以對沖波動同時利用新興用例。
直接持有加密貨幣則面臨不同的監管考慮,包括稅務報告要求和合規交易平台的選擇。
加密 ETF 和直接持幣具有不同的風險特徵。加密 ETF 將托管風險轉移給專業機構,如 BNY Mellon 等合格托管人。
直接持有加密貨幣則要求投資者自己負責私鑰安全和資產保護,面臨黑客攻擊和丟失風險。
市場波動性方面,加密 ETF 通常跟蹤底層資產價格,但可能因管理費和其他成本產生跟蹤誤差。直接持幣則直接暴露於市場波動中。
流動性風險也不同。加密 ETF 在交易所交易,具備傳統市場流動性,而直接加密貨幣交易可能面臨鏈上流動性碎片化和滑點問題。
監管風險方面,加密 ETF 面臨 SEC 審批不確定性,而直接持幣則面臨交易所監管和潛在限制風險。
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在加密 ETF 和直接持幣之間往往做出不同選擇。機構投資者偏好加密 ETF,因其提供受監管、便捷的敞口,無需面對復雜的托管或合規障礙。
投資顧問是以太坊 ETF 的最大持有羣體,截至 2025 年第二季度,其持倉達到 13 億美元,反映了向長期、以投資組合爲導向的配置轉變。
個人投資者則更可能選擇直接持幣,特別是希望參與質押、治理和 DeFi 協議的用戶。直接持幣提供了更多靈活性和控制權。
一些投資者採用混合策略,將核心持倉放在 ETF 中,同時保留一部分直接持幣以參與新興機會和 DeFi 生態。
加密 ETF 和直接持幣的成本結構存在顯著差異。加密 ETF 通常收取管理費,如貝萊德的 IBIT 收取 0.25% 的年管理費。
直接持幣則涉及交易費用(Gas 費)、兌換價差和潛在托管費用(如果使用托管錢包)。
以太坊在 2024 年的坎昆升級和持續優化的 Layer-2 解決方案已將 Gas 費用降低了 60%,使直接持幣和交互成本降低。
長期持有考慮下,加密 ETF 的管理費會隨時間累積,而直接持幣的一次性交易成本可能更具優勢,特別是大額投資。
加密 ETF 和直接持幣的未來發展都令人期待。一個前瞻性趨勢是 ETF 的代幣化及其與 DeFi 生態系統的整合。
代幣化的 ETF 可以實現部分所有權、增加可訪問性,以及在 DeFi 平台中的新用例。
SEC 正在開發“通用上市框架”,旨在簡化未來加密 ETF 審批,允許符合條件的產品繞過傳統的 19b-4 規則變更過程。
直接持幣也在發展,新興的智能合約錢包和帳戶抽象技術正在改善用戶體驗和安全模型。
未來可能出現混合產品,將 ETF 的合規優勢與 DeFi 的可組合性和收益機會結合,創造全新的投資範式。
加密 ETF 和直接持幣代表了數字資產投資的兩種不同哲學。ETF 提供受監管、便捷的傳統市場接入,而直接持幣則保障完全控制權和 DeFi 參與能力。
對於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和傳統金融用戶,加密 ETF 提供了理想的數字資產敞口,無需應對技術復雜性。對於技術熟練的用戶和 DeFi 愛好者,直接持幣仍然是首選,提供了無許可金融服務的完全訪問。
未來,隨着技術發展和監管框架成熟,這兩種方式可能會進一步融合,產生兼具雙方優勢的創新產品。投資者應根據自身技術能力、風險偏好和投資目標做出適當選擇。
10.9萬 熱度
2.1萬 熱度
1.2萬 熱度
17.1萬 熱度
1599 熱度
機構選ETF,散戶愛持幣?加密資產配置策略全解析
加密 ETF 提供受監管、便捷的投資通道,而直接持有加密貨幣則保障了完全控制權和 DeFi 參與能力。2025 年 9 月,比特幣 ETF 連續三個交易日實現淨流入超過 11 億美元,顯示出機構信心恢復。
相比之下,以太坊 ETF 在經歷 7-8 月快速增長後,9 月前兩周多數交易日出現資金流出。這種分化凸顯了不同投資策略和風險偏好的選擇差異。
01 市場現狀:傳統 ETF 與加密 ETF 的差異
傳統 ETF 和加密 ETF 在結構和運作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傳統 ETF 通常跟蹤股票、債券或商品指數,而加密 ETF 則跟蹤比特幣、以太坊等數字貨幣的價格表現。
加密 ETF 主要有兩種類型:現貨 ETF 和期貨 ETF。現貨 ETF 直接持有底層加密貨幣,如貝萊德的 IBIT 比特幣 ETF;而期貨 ETF 則通過持有期貨合約來間接跟蹤價格。
2025 年 SEC 批準比特幣和以太坊現貨 ETF 是一個突破性進展,爲機構投資者提供了合規的投資路徑。這與直接持有加密貨幣相比,消除了私鑰管理和安全存儲的技術復雜性。
目前,貝萊德公司通過其旗下的 IBIT(比特幣 ETF)和 ETHA(以太坊 ETF)產品,已在美國現貨加密 ETF 市場佔據了超過 50% 的資產管理規模(AUM)。
02 產品結構:不同監管框架下的設計創新
加密 ETF 的產品結構創新是推動其發展的關鍵因素。主流比特幣和以太坊 ETF 大多作爲授予人信托(grantor trusts) under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1933 年證券法)。
相比之下,一些新興加密 ETF 採用不同結構。如 REX-Osprey 的 DOGE ETF(DOJE)是根據 1940 年投資公司法構建的,作爲註冊投資公司(RIC)運作。
這種結構允許基金在直接持有加密資產的同時,靈活運用衍生品或投資其他 ETF,從而增強策略多樣性與運營彈性。一些產品還通過開曼羣島子公司獲得現貨市場敞口,這種法律創新旨在幫助規避監管限制。
香港批準的現貨比特幣與以太坊 ETF 則在費率設定、合規標準與流動性管理方面引發廣泛關注,成爲亞洲投資者配置數字資產的重要工具。
03 收益機制:質押收益與通縮模型
加密 ETF 與直接持幣在收益機制上存在明顯差異。直接持有以太坊允許用戶直接參與質押,獲得 3-4% 的年化收益。
一些以太坊 ETF 也提供質押收益功能,如 BlackRock 的以太坊質押 ETF。然而,SEC 對這些產品的審查更爲謹慎,擔心托管風險和潛在市場操縱。
以太坊的通縮供應模型由 EIP-1559 機制啓用,通過燃燒部分交易費用,減少了流通供應量,創造了稀缺性。這種通縮模型使以太坊與比特幣的固定供應模型區分開來。
直接持有加密貨幣還允許用戶參與 DeFi 協議,獲得借貸收益和流動性挖礦獎勵,這些收益機會在 ETF 結構中通常無法實現。
04 監管環境:合規挑戰與機構採用
監管環境是影響加密 ETF 和直接持幣選擇的關鍵因素。2025 年 SEC 對加密 ETF 的批準徹底改變了行業格局,爲機構投資者提供了合規投資路徑。
然而,SEC 對非主流加密貨幣 ETF 仍持謹慎態度。2025 年 9 月,SEC 延長了對 Franklin XRP ETF 的審查,將最終決定期限從 9 月 15 日推遲到 11 月 14 日。
同樣,BlackRock 的以太坊質押 ETF 決策被推遲到 10 月 30 日,Franklin 的 Solana 與 XRP ETF 審查截止日調整爲 11 月 14 日。
這種監管不確定性導致機構投資者採用 60/30/10 分配模型——60% 以太坊產品、30% 比特幣、10% 山寨幣,以對沖波動同時利用新興用例。
直接持有加密貨幣則面臨不同的監管考慮,包括稅務報告要求和合規交易平台的選擇。
05 風險特徵:托管風險與市場波動
加密 ETF 和直接持幣具有不同的風險特徵。加密 ETF 將托管風險轉移給專業機構,如 BNY Mellon 等合格托管人。
直接持有加密貨幣則要求投資者自己負責私鑰安全和資產保護,面臨黑客攻擊和丟失風險。
市場波動性方面,加密 ETF 通常跟蹤底層資產價格,但可能因管理費和其他成本產生跟蹤誤差。直接持幣則直接暴露於市場波動中。
流動性風險也不同。加密 ETF 在交易所交易,具備傳統市場流動性,而直接加密貨幣交易可能面臨鏈上流動性碎片化和滑點問題。
監管風險方面,加密 ETF 面臨 SEC 審批不確定性,而直接持幣則面臨交易所監管和潛在限制風險。
06 投資者策略:機構與個人投資者的不同選擇
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在加密 ETF 和直接持幣之間往往做出不同選擇。機構投資者偏好加密 ETF,因其提供受監管、便捷的敞口,無需面對復雜的托管或合規障礙。
投資顧問是以太坊 ETF 的最大持有羣體,截至 2025 年第二季度,其持倉達到 13 億美元,反映了向長期、以投資組合爲導向的配置轉變。
個人投資者則更可能選擇直接持幣,特別是希望參與質押、治理和 DeFi 協議的用戶。直接持幣提供了更多靈活性和控制權。
一些投資者採用混合策略,將核心持倉放在 ETF 中,同時保留一部分直接持幣以參與新興機會和 DeFi 生態。
07 成本比較:管理費與交易成本
加密 ETF 和直接持幣的成本結構存在顯著差異。加密 ETF 通常收取管理費,如貝萊德的 IBIT 收取 0.25% 的年管理費。
直接持幣則涉及交易費用(Gas 費)、兌換價差和潛在托管費用(如果使用托管錢包)。
以太坊在 2024 年的坎昆升級和持續優化的 Layer-2 解決方案已將 Gas 費用降低了 60%,使直接持幣和交互成本降低。
長期持有考慮下,加密 ETF 的管理費會隨時間累積,而直接持幣的一次性交易成本可能更具優勢,特別是大額投資。
08 未來展望:代幣化 ETF 與 DeFi 整合
加密 ETF 和直接持幣的未來發展都令人期待。一個前瞻性趨勢是 ETF 的代幣化及其與 DeFi 生態系統的整合。
代幣化的 ETF 可以實現部分所有權、增加可訪問性,以及在 DeFi 平台中的新用例。
SEC 正在開發“通用上市框架”,旨在簡化未來加密 ETF 審批,允許符合條件的產品繞過傳統的 19b-4 規則變更過程。
直接持幣也在發展,新興的智能合約錢包和帳戶抽象技術正在改善用戶體驗和安全模型。
未來可能出現混合產品,將 ETF 的合規優勢與 DeFi 的可組合性和收益機會結合,創造全新的投資範式。
結語
加密 ETF 和直接持幣代表了數字資產投資的兩種不同哲學。ETF 提供受監管、便捷的傳統市場接入,而直接持幣則保障完全控制權和 DeFi 參與能力。
對於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和傳統金融用戶,加密 ETF 提供了理想的數字資產敞口,無需應對技術復雜性。對於技術熟練的用戶和 DeFi 愛好者,直接持幣仍然是首選,提供了無許可金融服務的完全訪問。
未來,隨着技術發展和監管框架成熟,這兩種方式可能會進一步融合,產生兼具雙方優勢的創新產品。投資者應根據自身技術能力、風險偏好和投資目標做出適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