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借貸將爲 DeFi 市場釋放數萬億美元潛力

作者:Jason Delabays 來源:cointelegraph 翻譯:善歐巴,金色財經

全同態加密(FHE)技術可通過實現隱私借貸、加密信用評分與機密交易,爲DeFi解鎖傳統金融領域的數萬億美元資本。

盡管去中心化金融(DeFi)近期呈現復蘇態勢,但傳統金融中的大部分資金仍難以進入這一領域。多數人會將原因歸咎於 “可擴展性不足”“監管限制” 或 “用戶體驗欠佳”,但真正的核心障礙更爲根本 ——缺乏機密性。只要解決這一問題,數萬億美元的資本便將被激活。

2021 年 12 月 DeFi 總鎖倉量達到峯值時,曾創下 2600 億美元的驚人規模。但將視野拉遠便會發現,這一數字實則微不足道 —— 要知道,全球金融體系每天的資金流動規模以 “萬億美元” 爲單位:僅外匯市場每日交易量就超過 7.5 萬億美元,全球債券市場總規模更是突破 130 萬億美元。

自 2022-2023 年的行業崩盤後,DeFi 已逐步復蘇:借貸協議展現出強勁的存續能力,總鎖倉量也再度回升。即便如此,DeFi 對全球資本的挖掘仍處於 “冰山一角”—— 究其原因,並非 “可擴展性不足”,而是缺失了傳統金融賴以生存的關鍵要素。

加密技術正拆除最高門檻

對多數金融機構與高淨值投資者而言,“機密性” 是不可妥協的底線。然而,在公有區塊鏈上,每一筆存款、貸款與提款記錄都完全公開透明。這種透明度或許會讓加密純粹主義者感到興奮,但對多數 “重量級資本” 而言,卻是無法接受的致命缺陷。

這也正是爲何對許多人來說,DeFi 所承諾的 “無摩擦、開放、機構級金融服務” 仍顯得遙不可及。但近期的技術突破 —— 尤其是全同態加密(FHE)領域的進展 —— 表明,這一願景的實現可能比看上去更近。

如今,全同態加密已獲得更多主流關注,不再只是學術界的理論。

這類 “隱私保護技術” 能在不解密數據的前提下對其進行處理:敏感信息即便在使用過程中,也始終處於加密狀態。這意味着金融機構可進入 DeFi 生態,同時確保自身的交易與持倉信息不被泄露。

無抵押借貸及更多可能性

以 “無抵押借貸” 爲例 —— 這無疑是 FHE 在 DeFi 領域最清晰的應用場景之一,也與傳統金融中多數信貸業務的運作模式一致。傳統金融極少依賴 “超額抵押” 機制,但 DeFi 卻將其作爲風險管控的核心手段,大量資產被鎖定,極大限制了自身的覆蓋範圍。

全同態加密技術則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其運作邏輯可概括爲:

  1. 用戶向協議提交加密後的信用數據或 KYC(客戶身分驗證)信息;
  2. 智能合約通過 FHE 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驗證(例如判斷 “用戶信用評分是否高於 700 分”),整個過程無需解密數據;
  3. 若驗證通過,用戶可在無需提供抵押品的情況下獲得貸款,且所有信息均保持機密;
  4. 若用戶發生違約,貸方可獲得解密特定數據的權限,從而通過鏈下法律途徑追索。

無論結果如何,負責風險評估與信貸發放的金融機構,終於能在不披露持倉、不泄露客戶數據的前提下,進入鏈上金融世界。

這種 “隱私保護型借貸” 讓 DeFi 更具靈活性與包容性,也更貼近傳統金融的運作邏輯。而無抵押借貸僅僅是個開始 —— 借助 FHE 技術,我們甚至能重構 DeFi 借貸的底層基礎。

試想,以 “機密 ERC-20 代幣” 爲核心,重構當前主流的借貸協議;再疊加加密信用評分隱藏貸款金額與MEV保護 等功能 —— 這絕非簡單的功能升級,而是爲借貸領域打造的全新技術原語。

對機構而言,這意味着可建立 “私密抵押池”,在保持持倉機密的同時,開展基於信用的借貸業務;對零售用戶而言,無需抵押即可獲得貸款,還能規避 “搶先交易” 與 MEV 機器人的幹擾;對借貸協議而言,這爲其提供了一條 “以機密性爲核心” 的演進路徑,最終實現 “萬億級規模” 的突破,同時不犧牲 “無需信任” 的核心特性。

在開放性與互操作性方面,公有鏈歷來優於私有鏈;但傳統上,私有鏈在機密性上更具優勢,因此對需要保護數據隱私的機構更具吸引力。而借助 FHE 技術,公有鏈可在機密性上媲美私有鏈,同時保留自身的核心優勢。

挑戰仍需解決,但無需放棄

上述願景雖美好,但 DeFi 若想真正實現規模化發展、激活傳統金融中滯留的數萬億美元資本,僅靠 “私密信用評分” 與 “機密借貸池” 還遠遠不夠 —— 我們需要構建一套全新的底層體系,而在此之前,必須先攻克幾項設計層面的挑戰,例如 “清算機制”:加密後的數值會讓清算觸發條件變得復雜。盡管 FHE 支持數值比較,但要隱祕地通知清算者,可能需要借助加密事件或鏈下中繼機制。

信用體系是另一大復雜領域:構建加密 KYC與違約追償機制,需要實現法律與技術的協同 —— 核心挑戰在於平衡機密性與問責性。

MEV 保護也需進一步完善:隱藏交易金額僅是第一步,若要實現全面防護,可能還需將 “加密金額” 與 “批量交易” 或 “時間鎖” 結合,進一步隱藏交易模式。

流動性也會受到影響:例如cWETH與WETH會形成割裂,但通過收益激勵或無縫封裝工具,這一差距有望彌合。從用戶體驗角度看,解密工具需做到錢包級簡潔,降低使用門檻。

最後,預言機帶來了獨特的難題:公開價格可能會暗示加密資產的真實價值,但未來兼容 FHE 技術的預言機或能解決這一問題。

這些挑戰都並非 “致命障礙”,而只是需要破解的難題。只有攻克這些難題,DeFi 才能釋放全部潛力。若每一步操作都完全公開,機構絕不會入局;零售用戶也不應爲獲得信貸,而被迫放棄隱私或接受超額抵押。隨着 FHE 技術的快速發展,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實現 “鏈上 DeFi 效率、瑞士銀行級機密性與現實世界信貸服務” 的三者合一。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 置頂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