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w8926
vip
币龄 1.9 年
最高VIP等级 5
用户暂无简介
最近很多人都在聊 AI、公链、RWA,焦虑自己是不是又错过了什么新风口。别急,我给你捏一捏肩:💆‍♂️
1️⃣ NEXST 这个项目我最近看了一下,说白了就是把整个娱乐行业搬上链。演唱会、周边、AI 偶像、虚拟互动,全部能 Token 化,能收藏、能交易,还能长期产生价值。
2️⃣ 别觉得这种事离自己很远,想想以前花几千块买演唱会门票、买盲盒,最后啥也没留下。现在这些都能变成链上资产,还能持续解锁新权益。
3️⃣ 所以别一听到 AI + Web3 就觉得“又是机构局”。NEXST 更像是在让「粉丝的参与」变成「真实的拥有」。
4️⃣ 对普通人来说,能早点看懂“娱乐资产化”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走在前面了。
别 FOMO,市场那么快,总要有人慢慢走。能看懂、能坚持,就已经赢一半了。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比特币长期被视作数字黄金,安全、稀缺、流动,但多半闲置。@plumenetwork正在改变这一现状,将比特币转化为可产收益、合规且机构可用的活跃资产——真实世界比特币(RWB)的核心加速器。
在 Plume 网络上,15 个领先协议正在构建 BTC 支撑的产品,从稳定币到信贷工具,从再质押安全层到资产管理平台,每一个环节都在推动比特币从“被动储备”走向“机构级生产性资产”。
🔹 比特币流动性有了生产力
BTC 不再只是锁在钱包里的价值存储。Yala、Avalon 等项目通过 BTC 质押支持稳定币,让比特币在 DeFi 与 RWA 市场中自由流通,带来可预测收益,同时保持 BTC 敞口。
🔹 比特币成为安全基础设施
Pell Network、Babylon 等项目将比特币整合进去中心化 staking 和再质押层,让 BTC 成为网络安全的支柱,支持跨链验证、风险管理与系统稳定。
🔹 比特币原生金融产品崛起
从 exSAT 的链上银行,到 Lorenzo 的机构级 OTF,BTC 正在成为可组合、可监管的金融工具。SolvBTC 让 BTC 跨 TradFi、CeFi 和 DeFi 流动,真正实现全球化资本效率。
🔹 BTC 作为机构抵押物
Arkis、DeSyn 和 CIAN Protocol 构建的合规框架,让机构可将 BTC 用于信贷、流动性池与结构化产品,既安全又具
BTC0.33%
PLUME-3.74%
YALA1.43%
PELL2.24%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融资 $1800 万美元 的 @cysic_xyz,正在悄然重塑 Web3 的计算范式。它不是又一个 DePIN 项目,而是首个真正让「芯片 + 共识」融合的 ComputeFi 协议。
在这里,计算力本身就是资产。
Cysic 推出的 PoC(Proof of Compute)共识机制,将 ZK 证明生成变成可量化收益:ASIC 与 GPU 不再闲置,而是被激活为流动算力,贡献计算就能获得 $CYS 收益。
硬件从“成本中心”变为“收益引擎”,这正是 PoS 与 PoW 之外的第三条路。
其黑箱优化的 ZKVM,使 MSM 并行率飙升至 80%,Rollup 成本降至 $0.01。不仅解锁隐私计算,还让 ZK 与 AI 推理无缝共舞,在 欧盟 AI Act 的监管浪潮中,成为「硅基隐私中枢」。
更重要的是,Cysic 正通过 Cosmos IBC 实现算力溢出,生态伙伴如 Succinct 已开始接入。主网 Q4 上线,百余项目蓄势待发,TVL 有望首年突破 5 亿美元。
Web2 有英伟达,Web3 有@cysic_xyz在 AI 信任与硬件加速的交汇点,它正用 ComputeFi 打开一个全新的计算经济时代。
@KaitoAI #yappers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最近的AI叙事越来越喧嚣,但真能做出共识智能的,@AlloraNetwork 算是难得的清流。
它不是堆算力、卷大模型,而是打造一个去中心化、自我进化的AI网络——让无数社区模型共同学习、相互推理,最终形成链上的群体智慧。
目前测试网已完成近7亿次推理,聚合28万模型节点,由Polychain领投3375万美元。这不是一个AI在思考,而是一整个网络在集体进化。
@AlloraNetwork正在重塑AI的逻辑,让智能从孤岛走向协作,从中心走向开放。在它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AI的未来,更是Web3最强大脑的雏形。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我觉得 RAYLS 值得关注是其专注做UniFi 区块链的工匠精神,将百万亿级 TradFi 资产和全球几十亿银行用户拉上链,跨境支付零延迟。听起来夸张,但 @RaylsLabs 已经开始实践。
技术上,9 月在 CoDecFin 发表的 CBDC 论文提出混合架构:银行自建私有账本,通过 relayer 连接公链,结合 ZK 证明和同态加密,TPS 可破万。巴西 DREX 试点已验证,还有 Mastercard 测试离线支付,真正做到「央行上链蓝图」。
基建进度同样惊人:公测网 2025 Q1 上线,基于 Arbitrum Orbit,私人子网做合规资产,公共 L2 连接 DeFi 流动性,支持 LayerZero 跨链。内测已模拟 JP Morgan Onyx 场景,零费用高速交互,目标年底主网。
$RLS 代币销售已开启,总量 10 亿,用于 gas、staking、治理,定位明确是长远基建币,而不是 pump dump。预售只提供 75 万美元,最低投入 100 美元,最高 10 万美元。
RAYLS 真正想搭建 TradFi × DeFi 的桥梁。隐私链+公链设计既保护客户数据,又满足合规要求,巴西中央银行试点已验证,产生收益。安全、隐私、合规、社区优先——这些都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基建。牛市过后,基建才是硬道理,而 RAYLS 正是少数能冲出来的实力项目。
#Rayl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把 Sentient Chat 的资产研究和交易功能直接搬进了直播间,这不再只是“看直播+刷弹幕”,而是一次沉浸式 AI 投资体验。你可以实时查看链上数据、行情走势,一键生成资产报告,图表、动向尽收眼底;多智能体系统随问随答,社区代理互动让弹幕也智能化。
未来,如果加入模拟交易和风险控制练习,甚至允许创作者开发专属代理,直播间就能真正变成投资决策入口。边看、边用、边学,这种模式很可能养成新型用户习惯——直播不只是热闹场景,更是学习和赚钱的互动平台。
相比其他 AI 项目@SentientAGI 展现出独特优势:开源、社区驱动,同时性能不输大厂。检索能力超越 GPT-4o,多智能体系统在 GitHub 上名列第一,还推出带“指纹识别”的模型,支撑超过 70 万用户的 AI 家族。Sentient 不只是普通 AI 初创,而是一个开放、可用且性能卓越的智能层,在封闭系统占主导的今天,开辟出一条全新路径。
核心亮点在于 忠诚 AI(Loyal AI)Dobby:首个明确忠于自由和加密价值观的模型,从社区利益出发设计价值观,长期稳健可靠。未来,它将成为 Sentient 生态的中枢,保障网络透明安全,推动公平的社区价值分配。社区可以参与模型共建,定制反映自身文化和优先事项的 AI。
Sentient 尊重数据权利,强调开源和社区驱动,兼具“好用”和“好”的属性。随着 @SentientAG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翻着推特发现 @AlloraNetwork,感觉很有意思。它不是随便蹭热点的 AI,而是基于 Cosmos SDK 的 Layer1 去中心化 AI 网络,为 DeFi、游戏、RWA 提供链上预测服务。前身是 Upshot,最早做 NFT 估值,后来创始人 Emmons & Peluso 转型,目标是打造一个自我优化、协作智能的去中心化 AI 网络。
@AlloraNetwork的核心亮点:
▪️ 多模型协作:Forecaster 聚合社区构建的 ML 模型,预测比单一模型更准。
▪️ 激励机制:贡献度与预测准确性挂钩,动态权重防作弊,保证高质量智能成长。
▪️ 开发者友好:Allora Builder Kit 降低门槛,让 ML 工程师专注模型构建和优化。
▪️ 跨链布局:Cosmos ↔ Ethereum ↔ Solana,以及主要 EVM 链,ALLO 代币全链支持。
▪️ 应用场景广:DeFi 决策、预测市场、游戏防作弊、体育赔率、选举预测……准确透明。
▪️ 隐私保护:端到端加密,专有模型可保密,同时获得额外收入。
主网将于 2025 年 Q4 上线,首批 AI 数据流、代币质押和开发者工具都已就绪。@AlloraNetwork正在用集体智慧打破黑盒和垄断,让去中心化 AI 成为 Web3 的大脑。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Allora 不仅是预测平台,更是全球首个自改进分布式 AI 网络。它通过众包智能和多模型强化学习,实现模型相互竞争、学习和迭代优化,形成持续提升的预测能力。核心优势在于协作式推理机制,能够显着提高预测准确性并形成差异化竞争壁垒。
技术上@AlloraNetwork 基于 Cosmos SDK 和 CometBFT 共识构建,实现真正去中心化的 AI 推理。查询不再是黑盒,而是被拆解成 AI 原语,由分布式参与者协作生成预测,准确率高达 95%-99%。生态层面,它已与 200 多家机构、包括 Ember AI、Grix、Brahma、Seamless 等 DeFi 协议深度整合,同时与阿里云、gumi 游戏达成战略合作。
代币 $ALLO 既是网络燃料,也是社区治理工具:70% 用于预测支付,20% 用于质押奖励,10% 用于治理决策;奖励机制基于准确性与质押量,持续驱动网络自我优化。主网即将上线,质押量已达 7800 万 ALLO,累计推理次数超过 6.92 亿次——技术成熟,社区活跃,市场预期高涨。
@AlloraNetwork 的魅力在于,它将预测变成团队协作的赛场:错误被淘汰,反馈被吸收,集体智慧不断迭代优化。无论是 DeFi 智能代理,还是医疗诊断、游戏反作弊、供应链优化,Allora 都在用分布式协作构建 AI 的未来。
Allora 的价值不在于单次预测,而在于集体
RWA1.04%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短短不到一小时,$125M 的预存上限就已被迅速触顶。
这股热情与速度,远远超出了预期,也再次印证了全球对 AI 与机器人未来 的关注与信任。为满足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gaib_ai将上限进一步提升至 $150M。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当 $150M 上限触及时,新的存款将暂停;
未来的上限将随着 新计划、新里程碑 同步开放;
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以确保 TVL 的有效管理,为长期生态发展提供稳固支撑。
@gaib_ai正在将 AI 从概念变为现实的硬件力量——
从手术机器人到配送无人机,每一次落地,都在重塑行业边界,推动技术真正服务于社会。
目前,GAIB 的核心布局包括:
总融资管道 7.25 亿美元,专注于 AI + Robotics 的创新落地;
已投入 5040 万美元,加权收益率约 16% APR,稳健推进生态建设;
与 Siam AI 的 3000 万美元合作已正式公布,年化收益率 15% APR;
同时布局 Robotics1500 万美元 与 Neocloud540 万美元,多维度推动生态落地与技术迭代。
这些数字背后,是全球对 @gaib_ai生态、AI 与机器人未来 的共同信任与注资。每一份参与,都意味着对创新、落地与未来的坚定承诺。
#Starboard @Galxe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国庆第三天,却是@recallnet在@cookiedotfun活动上的最后一天,官方已经公布饼干上的奖励排名前八百都有奖励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也入围了,最后时刻也不要松懈站好最后一班岗!最后感谢抬轿子的兄弟们!
在 CryptoCurrents 中首席策略官 Michael Sena 分享了他的思考:从 3Box Labs、Ceramic 的早期实践,到如今重塑 RecallNet,他始终坚持一个核心——AI 应该服务用户,而不是实验室。
RecallNet 不走传统大模型的老路,而是以 技能市场、公开排名、链上竞赛 打造透明高效的生态。依托 Base 网络,激励与治理公开可追溯,信任与透明不再是空话。
无论是内容优化还是交易支持,@recallnet 正在构建一个真正属于社区的 技能驱动经济体系。随着 $RECALL TGE 推进到 70%,十月的重要节点近在眼前。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 AI 的讨论,更是一份 未来技术蓝图。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在加密世界的脉络中@RaylsLabs正在打造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它不仅支撑着区块链、交易所和去中心化应用的运转,更为整个生态注入创新的动力。
本月RaylsLabs 的 CEO McViriato 将亮相新加坡 LONGITUDE,与 Aave 创始人 Stani Kulechov、Unlimit CEO Kirill Eves、HeliusLabs CEO Mert 以及 EigenLayer 创始人 Sreeram Kannan 一同探讨基础设施的未来。
从链上验证到数据流通,从生态协作到安全扩展,RaylsLabs 的技术视角和实践经验,将成为行业前沿的风向标。在这里,我们不仅看见技术,更感受整个加密世界心跳的律动。每一条链、每一个节点,都承载着团队的使命:让区块链更高效、更安全、更可信。RaylsLabs不仅支撑技术,更承载加密世界的梦想。
#RaylsLabs Rayls #RLS Cookie
AAVE0.04%
EIGEN-5.52%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 热门话题查看更多
  • 置顶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