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glu
vip
幣齡 7.5 年
最高等級 1
用戶暫無簡介
前幾天刷到 Sentient 又去深圳大學巡講了,上次還是在復旦。想了下,他們挑高校挺聰明:學生腦袋活、敢試錯,也是最容易接受新東西的一羣人。
@SentientAGI 不是“一個大模型包打天下”,而是搞了個 GRID 網路,把任務拆成小塊,分給最合適的 AI 幹,最後再統一校對整合。
這樣就解決了兩個大坑:
1️⃣ 模型各自爲政,遷移麻煩 → 直接用統一編排打通。
2️⃣ 數據亂不靠譜 → 多源驗證,減少幻覺。
而且它還是開放協議,模型方、數據方、開發者都能接,任務完成還能分錢。現在已經有 200 萬用戶在跑,像金融報告、研究助手都上線了。每接一個新代理,整個網路智能就整體升級。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昨天真是絕了。😅
相親局剛結束,對面姑娘一句話把我給打回原形:
“你太老了。”
——就像在幣圈盯了半天大餅結果被套牢,一刀見血。
我心想:算了算了,反正明天就是8天長假,失敗一場,消息照舊同步,繼續搞事。
結果刷到 @Kindred_AI 的動態,心情一下子回暖。
爲啥?因爲它跟 Sei Network 的合作,怎麼看都比我這場相親靠譜。
說實話,這事兒絕對不是“AI+鏈”那麼淺的疊加,而是給困在小圈子裏的鏈上AI,找到了衝破壁壘的捷徑。
你想想:
小時候的 天線寶寶,大家都看過吧?
還有幾代人心中的 鐵臂阿童木,科幻啓蒙直接拉滿。
Kindred 這波直接拿了 25+跨世代經典IP 做入口。
換句話說,就是拿我們從小到大的情感記憶,把AI變成“親切的夥伴”,而不是冷冰冰的工具。
這跟我相親被嫌棄不同,人家IP是自帶流量和好感的。
可問題來了:光靠情懷能撐多久?
答案是:還得靠底層技術。
要不然跟AI聊兩句卡半天,就像你跟相親對象對視沉默30秒,那不涼透了?
這就輪到 Sei Network 出場了:
高吞吐量 + 低延遲,聊天秒回,不掉鏈子
全球數億人同時在線互動都能扛得住
簡單粗暴一句話:Kindred 提供的是“想聊的理由”,Sei 提供的是“能聊下去的體驗”。
所以這波合作的邏輯很清晰:
IP 拉新:天線寶寶、阿童木先把大衆勾進來
技術留存:Sei 保證體驗不掉鏈
生態循
BTC2.08%
SEI3.81%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國慶出門逛街,商場人山人海,買杯奶茶都得排半個小時。朋友邊等邊感慨:“哎,這金九銀十啊,不光樓市熱,幣圈也是一個月比一個月熱鬧。”
我笑着回他:“可不是嘛,最近還碰到兩個挺有意思的項目,正好跟你說說。”
第一個是 @irys_xyz(之前叫 Bundlr Network)。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鏈上U盤+計算機”。不僅能存數據,而且存進去的數據還能自己帶“指令”,跟不同的應用互動。它是爲 AI 時代準備的,低成本存儲+高性能計算,再加上 EVM 兼容,基本就是爲以後 AI、NFT 這種數據量巨大的應用鋪路。
第二個是 @MMTFinance。這項目是在 Sui 上的,基於 Move 語言,主打一個“中心化流動性引擎+DEX”。聽起來很拗口?其實就是幫大家更高效管理流動性。它有集中流動性池、跨鏈橋接、交易、金庫,甚至還能做流動質押(xSUI),還配套多重籤名 Treasury 來管資產,既省事又安全。
我跟朋友說:“Irys 更像是底層的‘基礎設施’,未來 AI 跑不跑得動都得看這種項目;而 MMTFinance 就像直接用得上的‘工具’,方便大家在 Sui 生態裏玩轉流動性。”
朋友聽完直呼:“行啊老弟,逛個街還能學點東西,下次就跟着你擼項目了。”
國慶快樂🎉,希望大家十月不僅逛街買奶茶順利,幣圈裏也能收獲滿滿!
SUI4.43%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說個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事。
我之前一直是個“忠實打工仔”,天天幫人推返佣連結,喊單,結果賺到的錢少得可憐,平台手續費才是真正的贏家。那會兒我經常想:要是我能開個自己的交易所就好了,大家在我這交易,我抽點手續費,不就比到處拉人靠譜多了?
可問題是,開 DEX 那是大佬的遊戲:開發成本高得嚇人,週期幾個月起步,還得解決流動性、風控、清算這些爛心事。我一個人,根本沒戲。
直到前不久,我接觸到 @OrderlyNetwork。老實說,一開始我也半信半疑,結果試了一下 $ORDER ,真把我整懵了——我居然幾分鍾就上線了一個屬於自己的 DEX!而且完全沒寫一行代碼。
這個 DEX 自帶:
130+ 永續市場的深度流動性,一開張就有交易深度。
18 條鏈的跨鏈存取款,隨便轉,不卡脖子。
多抵押資產支持(USDC、USDT、SOL、ETH、BNB …),夠靈活。
1bps taker 手續費,這水平完全是頂級交易所待遇。
我當時心裏就一個想法:
“以前我只是幫別人刷交易量,現在別人每下一單,我就能抽水。”
Orderly One 不僅僅是個工具,它直接把“交易所”這個賽道,開放給了像我這種原本沒門票的人。
所以啊,別像以前的我,只是苦哈哈地幫別人平台打工。能有機會,還是去做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鏈上交易所。
#KaitoYap @KaitoAI @OrderlyNetwork @0xArjun @r
ORDER-1.22%
SOL3.94%
ETH2.17%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有個朋友,典型的“想吃肉又怕麻煩”的人。前兩天還在跟我吐槽:
“DeFi 收益聽起來很香,但一看教程什麼 vault、跨鏈、gas 優化……我直接頭大,算了算了,老老實實躺銀行算了。”
結果我就跟他說:“別急,你可能要錯過一個‘用嘴就能擼收益’的機會。”
說的就是 @wardenprotocol 和 Levva 的合作。
Levva 搞了個能聊天的 AI 助手 LevvAI,你不需要研究任何復雜操作,只要開口說:“幫我整點穩定收益的策略”,AI 就能自動幫你配置、調倉、跨鏈執行,什麼細節它都搞定。
而 Warden 本身有 Agent Hub,相當於一個大中臺,裏面已經連了各種數據源、跨鏈服務和 AI 框架。現在再疊加上 Levva 的 AI 管家,用戶體驗直接拉滿。
#WardenProtocol Warden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中午去朋友家喫飯,他在炒菜,我就在旁邊刷手機。
突然他問我:“你最近不是研究AI嘛?哪家靠譜啊?我光知道 ChatGPT 和 Perplexity。”
我笑了:“哥,你炒菜用的是煤氣竈,這倆AI也差不多,主要是幫你看個菜譜、總結一下食材。可要真研究‘煤氣怎麼來的、管道壓力多少’,它們就有點抓瞎。”
然後我跟他講起我這幾天測的 @SentientAGI。
它跟別人不一樣,不光是念資料,它是真的會扒數據,能直接告訴你:
Solana 的區塊時間差不多 400毫秒,吞吐量超過 5萬 TPS,甚至還能順手甩個 $MNT 的價格圖表。就像你炒菜時,不但給你菜譜,還能把燃氣流量表搬出來。
更妙的是,它的 GitHub 是開源的,每天都有新代碼提交,活躍得很。你一看就知道,這不是寫着玩,而是團隊真在投入。
我跟朋友說:
“像咱這種喫瓜羣衆看看新聞用別的AI就行,但要是搞技術研究的,或者鏈上要寫東西、做優化的,Sentient 這種才是寶藏。未來AI在加密圈肯定越來越卷,從研究到審計到策略,全能摻一腳。”
朋友聽完,手裏炒的菜差點糊了:“行了行了,你別說了,趕緊把連結發我,我回頭看看。”
MNT6.49%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去網吧打遊戲,結果老板跟我抱怨:
“現在顯卡價格瘋漲,買一張卡的錢夠我再開一家小網吧了。可偏偏,這些卡很多時候又閒着沒用,真浪費。”
我一聽就笑了:“你這是典型的 GPU 被當消耗品用,沒想到還能當資產玩。”
他一臉懵:“顯卡還能變資產?不是買來打遊戲、跑AI的嗎?”
我就給他舉例子:
“比如 @cysic_xyz 這套玩法,邏輯很簡單:
你不用非得自己花大價錢買顯卡,他們把 GPU、ZK 芯片、礦機這些硬件都‘代幣化’了。
相當於你可以‘分片買’,買一點點算力就能參與分紅,還不用操心機器擺哪、誰來維護。”
老板眨巴眼睛:“那閒着的機器呢?我這半夜都空跑的。”
我繼續解釋:
“這就有用了,閒置的算力會直接被接到 AI 推理、ZK 證明這種真正需要高性能的工作上,實時撮合。就像滴滴打車一樣,你的卡不閒着,別人還省心。”
老板有點來勁了:“那錢怎麼算?不會又被平台抽走吧?”
我說:“這就是重點了,收益都是寫進智能合約,誰用了多少就給多少,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透明。”
最後我補刀:“而且人家不光玩金融模型,還自研 ASIC 芯片,已經量產了,每秒能跑 130 萬次 Keccak,連 AI 推理都能跑。算力這東西不再是‘燒電費的玩具’,它現在就是可編程、可交易的核心生產資料。”
老板沉默了一會兒,嘆口氣:“要是早點知道,不至於天天盯着顯卡漲價生氣了。”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我去超市買東西,收銀臺排隊特別長。前面有個大叔在用手機裏的 AI 算今天買菜能不能省錢,結果結帳的時候發現全算錯了,氣得直罵:“這 AI 就是騙人的!”
我在旁邊忍不住插了一句:“你這 AI 啥都能預測,就是沒人能證明它說的是真的。”
大叔不服:“那 AI 就沒有靠譜的?”
我就給他講了 Allora @AlloraNetwork:
“他們不是做個小應用來糊弄人的,而是補上了 AI 和區塊鏈之間缺失的那一塊 —— zk-AI。”
AI 預測能上鏈驗證,說對說錯一查便知,不是嘴硬瞎吹。
訓練是去中心化的,任何人都能接入,不用看大廠心情。
應用範圍很大,金融、預測市場,甚至醫療、消費都能用。
而且背後資本陣容特別狠,Polychain、Blockchain Capital、Delphi、Framework,甚至 Aave 創始人 Stani 都投了,熊市裏拿了 3500 萬美金。
所以 Allora 真正在搞的是 一個去中心化的 AI 網路:
全球貢獻者一起建模
數據和能力不再被少數巨頭掌控
AI 成爲人人都能用的公共基礎設施
大叔聽完,點點頭:“行,這才是靠譜的 AI,不是光會吹的玩意。”
我心裏想:沒錯,今天的 Allora 可能還沒人注意,但遲早會成爲“AI on-chain”的基石。
AAVE-0.03%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上周我去健身房,教練給我安排了個“魔鬼訓練營”。
剛開始我還以爲就是普通拉伸,結果他說:
“前7天要全力衝刺,強度直接200%,後面才能穩住在100%。”
我一聽,這不就跟 @FalconStable領 $FF 質押積分 一模一樣嗎?
如果你只練一半動作(相當於質押50%以上),每天能多拿10%效果。
要是動作做到極限(質押80%以上),每天直接加25%成效。
前7天是最關鍵的,基礎160倍,加上25%加成,就能拉滿200倍。
過了7天,雖然只剩80倍基礎,但加完25%還有100倍。
舉個健身小帳:
假如你全程堅持一個月(質押1000 $FF 全部進 $sFF),
前7天每天就是200,000 Miles,等於每天做兩小時私教,超猛。
後面23天每天100,000 Miles,相當於穩定訓練。
30天下來能拿370萬 Miles,就像身材直接從“社恐小白”練成“健身達人”。
所以重點來了:
9月29日20:00 開啓,到12月28日20:00截止。
FF3.1%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我在路邊攤喫煎餅果子,攤主大媽正好缺零錢,旁邊有人幫她掃了個碼轉帳。大媽一臉疑惑:“你這掃碼我咋知道錢真到了啊?萬一是假截圖呢?”
這時候我突然想到——這不就是 零知識證明的日常版嘛:我可以證明“錢到了”,但不用把我的銀行帳單全給你看。
以前這種證明在區塊鏈裏很貴、很慢,動不動就像大媽煎餅果子非要先去銀行蓋章一樣,麻煩到爆。
現在@ZKVProtocol 出來了,直接當“驗證器”,一鍵幫你查真假,速度快到毫秒級,費用還便宜。相當於在路邊攤裝了個“秒到帳機器”,不管你是賣煎餅的還是買煎餅的,都安心。
更有意思的是,它不是只服務一家,而是給整個 Web3 做“水電煤”。
DeFi 要便宜的驗證,ZKV 給;
隱私交易 要安全護航,ZKV 給;
大規模擴展 要撐住,ZKV 也給。
項目背後還有 Horizen Labs 這老牌團隊,拿過 1100 萬美元融資,不是那種空殼子。代幣 $VFY 也設計得比較偏社區,至少表面上看不是“只喂飽 VC”。
至於擼毛黨嘛,現在三條路:
銀河任務(差不多結束了)
官網 loyalty 任務(又卷又累)
社交發推(門檻最低,隨手一發也能蹭點肉)
所以最近大家刷屏一樣發推,也就不奇怪了。
很多人以爲零知識證明還停留在“學術論文”和“科研室裏”,結果 10 月 1 日 ZKV 主網上線,真的把它做成了“能落地的基礎設施”。
就像大媽突然發現:“哎呀,這煎餅攤
VFY-21.18%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我跟幾位老鐵在聊天。桌上一個人抱怨:“我那臺 3090 顯卡,當年咬牙花了一萬多買的,現在除了打兩把 LOL,平時就落灰。”
另一個插嘴:“我倒是沒硬件,但倉裏空了快一個月,看着各種‘快照傳聞’,生怕一覺醒來又錯過一波。”
我聽着他們吐槽,就想起最近大家都在聊的 @cysic_xyz ——如果真按他們規劃的那樣,主網上線後這倆兄弟的痛點全能對上。一個顯卡能變印鈔機,一個空倉能有質押收益,普通人還能直接用便宜的 DeFi/NFT 應用。
咱們這圈子老三坑大家懂:
質押動不動鎖死大半年,急用錢還得割肉;
硬件買來喫灰,開機兩天,落灰半年;
鏈上操作費高得離譜,賺錢全被 gas 喫了。
Cysic 就是來補這幾個坑的。主網上線後,你可以三種玩法:要麼質押 CYS 拿治理和分紅,要麼跑節點把顯卡榨幹,要麼直接當普通用戶,享受更快更便宜的 DeFi/NFT/AI 應用。
[三點拆解]
1️⃣ Staker/Holder:鎖 $CYS → 變成 ve-token → 投票分紅拿好處。
2️⃣ Node Operator (Cysor):插上顯卡 → 幫鏈上算 ZK → 賺 $CYS + $CGT。
3️⃣ End User:用 Cysic 支持的 L2 → 更快更便宜 → Gas 地獄閃邊去。
[底層支撐]
ZK 棧全家桶:Halo2、Plonky2、Gnark 全都有
硬件門檻低:PC/GP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羣裏聊“明早能不能抄底”,大家各憑感覺:看K線、阿浩看資金費率、我還拉了個小腳本跑情緒分。結果第二天開盤,方向對了、節奏錯了,利潤被反向波動喫回去,一氣之下我把腳本關了。正emo時,朋友丟來一句——“去看看 @AlloraNetwork,模型們不是單打獨鬥,是在‘羣聊互懟互學’。”我抱着“再試最後一次”的心態去玩測試網,沒想到它那套“模型互評→聚合→自愈”的機制,預測命中開始穩定到比“扔骰子”高(>53% 那條,真不是玄學)。
單模型易過擬合:換個行情就跪。
數據/信號割裂:鏈上鏈下兩張皮,拼不出全圖。
成本高:自己訓模型,時間&GPU都是錢。
反饋慢:預測效果對不對,不成體系地復盤。
激勵失衡:社區裏真貢獻和水分難區分。
Allora = 自愈式去中心化 AI 網路。
把參與者分成 Workers(出模型/給答案)、Reputers(做評委/打分)、Topics(任務主題)。網路把不同模型的輸出“撮合到一塊”,互評糾偏,形成更穩的集體預測。現在 測試網熱度在線:做任務能賺積分,未來可能映射 ALLO(注意:可能≠承諾),而且入門零門檻。
[三點拆解]
怎麼組織:按 Topic 派題(如“短期價格預測/情緒分析”),Workers 提交結果,Reputers 打分與對局。
怎麼變強:“互懟→互學→聚合”形成自愈回路,差模型被邊緣化,穩模型權重上升。
爲什麼現在:測試網升級期=參與密
RWA-3.28%
TAO1.98%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 熱門話題查看更多
  • 置頂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