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glu
vip
币龄 7.5 年
最高VIP等级 1
用户暂无简介
前几天刷到 Sentient 又去深圳大学巡讲了,上次还是在复旦。想了下,他们挑高校挺聪明:学生脑袋活、敢试错,也是最容易接受新东西的一群人。
@SentientAGI 不是“一个大模型包打天下”,而是搞了个 GRID 网络,把任务拆成小块,分给最合适的 AI 干,最后再统一校对整合。
这样就解决了两个大坑:
1️⃣ 模型各自为政,迁移麻烦 → 直接用统一编排打通。
2️⃣ 数据乱不靠谱 → 多源验证,减少幻觉。
而且它还是开放协议,模型方、数据方、开发者都能接,任务完成还能分钱。现在已经有 200 万用户在跑,像金融报告、研究助手都上线了。每接一个新代理,整个网络智能就整体升级。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昨天真是绝了。😅
相亲局刚结束,对面姑娘一句话把我给打回原形:
“你太老了。”
——就像在币圈盯了半天大饼结果被套牢,一刀见血。
我心想:算了算了,反正明天就是8天长假,失败一场,消息照旧同步,继续搞事。
结果刷到 @Kindred_AI 的动态,心情一下子回暖。
为啥?因为它跟 Sei Network 的合作,怎么看都比我这场相亲靠谱。
说实话,这事儿绝对不是“AI+链”那么浅的叠加,而是给困在小圈子里的链上AI,找到了冲破壁垒的捷径。
你想想:
小时候的 天线宝宝,大家都看过吧?
还有几代人心中的 铁臂阿童木,科幻启蒙直接拉满。
Kindred 这波直接拿了 25+跨世代经典IP 做入口。
换句话说,就是拿我们从小到大的情感记忆,把AI变成“亲切的伙伴”,而不是冷冰冰的工具。
这跟我相亲被嫌弃不同,人家IP是自带流量和好感的。
可问题来了:光靠情怀能撑多久?
答案是:还得靠底层技术。
要不然跟AI聊两句卡半天,就像你跟相亲对象对视沉默30秒,那不凉透了?
这就轮到 Sei Network 出场了:
高吞吐量 + 低延迟,聊天秒回,不掉链子
全球数亿人同时在线互动都能扛得住
简单粗暴一句话:Kindred 提供的是“想聊的理由”,Sei 提供的是“能聊下去的体验”。
所以这波合作的逻辑很清晰:
IP 拉新:天线宝宝、阿童木先把大众勾进来
技术留存:Sei 保证体验不掉链
生态循
BTC2.56%
SEI0.94%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国庆出门逛街,商场人山人海,买杯奶茶都得排半个小时。朋友边等边感慨:“哎,这金九银十啊,不光楼市热,币圈也是一个月比一个月热闹。”
我笑着回他:“可不是嘛,最近还碰到两个挺有意思的项目,正好跟你说说。”
第一个是 @irys_xyz(之前叫 Bundlr Network)。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链上U盘+计算机”。不仅能存数据,而且存进去的数据还能自己带“指令”,跟不同的应用互动。它是为 AI 时代准备的,低成本存储+高性能计算,再加上 EVM 兼容,基本就是为以后 AI、NFT 这种数据量巨大的应用铺路。
第二个是 @MMTFinance。这项目是在 Sui 上的,基于 Move 语言,主打一个“中心化流动性引擎+DEX”。听起来很拗口?其实就是帮大家更高效管理流动性。它有集中流动性池、跨链桥接、交易、金库,甚至还能做流动质押(xSUI),还配套多重签名 Treasury 来管资产,既省事又安全。
我跟朋友说:“Irys 更像是底层的‘基础设施’,未来 AI 跑不跑得动都得看这种项目;而 MMTFinance 就像直接用得上的‘工具’,方便大家在 Sui 生态里玩转流动性。”
朋友听完直呼:“行啊老弟,逛个街还能学点东西,下次就跟着你撸项目了。”
国庆快乐🎉,希望大家十月不仅逛街买奶茶顺利,币圈里也能收获满满!
SUI3.55%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说个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事。
我之前一直是个“忠实打工仔”,天天帮人推返佣链接,喊单,结果赚到的钱少得可怜,平台手续费才是真正的赢家。那会儿我经常想:要是我能开个自己的交易所就好了,大家在我这交易,我抽点手续费,不就比到处拉人靠谱多了?
可问题是,开 DEX 那是大佬的游戏:开发成本高得吓人,周期几个月起步,还得解决流动性、风控、清算这些烂心事。我一个人,根本没戏。
直到前不久,我接触到 @OrderlyNetwork。老实说,一开始我也半信半疑,结果试了一下 $ORDER ,真把我整懵了——我居然几分钟就上线了一个属于自己的 DEX!而且完全没写一行代码。
这个 DEX 自带:
130+ 永续市场的深度流动性,一开张就有交易深度。
18 条链的跨链存取款,随便转,不卡脖子。
多抵押资产支持(USDC、USDT、SOL、ETH、BNB …),够灵活。
1bps taker 手续费,这水平完全是顶级交易所待遇。
我当时心里就一个想法:
“以前我只是帮别人刷交易量,现在别人每下一单,我就能抽水。”
Orderly One 不仅仅是个工具,它直接把“交易所”这个赛道,开放给了像我这种原本没门票的人。
所以啊,别像以前的我,只是苦哈哈地帮别人平台打工。能有机会,还是去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链上交易所。
#KaitoYap @KaitoAI @OrderlyNetwork @0xArjun @r
ORDER-4.74%
USDC0.01%
SOL5.89%
ETH4.04%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有个朋友,典型的“想吃肉又怕麻烦”的人。前两天还在跟我吐槽:
“DeFi 收益听起来很香,但一看教程什么 vault、跨链、gas 优化……我直接头大,算了算了,老老实实躺银行算了。”
结果我就跟他说:“别急,你可能要错过一个‘用嘴就能撸收益’的机会。”
说的就是 @wardenprotocol 和 Levva 的合作。
Levva 搞了个能聊天的 AI 助手 LevvAI,你不需要研究任何复杂操作,只要开口说:“帮我整点稳定收益的策略”,AI 就能自动帮你配置、调仓、跨链执行,什么细节它都搞定。
而 Warden 本身有 Agent Hub,相当于一个大中台,里面已经连了各种数据源、跨链服务和 AI 框架。现在再叠加上 Levva 的 AI 管家,用户体验直接拉满。
#WardenProtocol Warden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中午去朋友家吃饭,他在炒菜,我就在旁边刷手机。
突然他问我:“你最近不是研究AI嘛?哪家靠谱啊?我光知道 ChatGPT 和 Perplexity。”
我笑了:“哥,你炒菜用的是煤气灶,这俩AI也差不多,主要是帮你看个菜谱、总结一下食材。可要真研究‘煤气怎么来的、管道压力多少’,它们就有点抓瞎。”
然后我跟他讲起我这几天测的 @SentientAGI。
它跟别人不一样,不光是念资料,它是真的会扒数据,能直接告诉你:
Solana 的区块时间差不多 400毫秒,吞吐量超过 5万 TPS,甚至还能顺手甩个 $MNT 的价格图表。就像你炒菜时,不但给你菜谱,还能把燃气流量表搬出来。
更妙的是,它的 GitHub 是开源的,每天都有新代码提交,活跃得很。你一看就知道,这不是写着玩,而是团队真在投入。
我跟朋友说:
“像咱这种吃瓜群众看看新闻用别的AI就行,但要是搞技术研究的,或者链上要写东西、做优化的,Sentient 这种才是宝藏。未来AI在加密圈肯定越来越卷,从研究到审计到策略,全能掺一脚。”
朋友听完,手里炒的菜差点糊了:“行了行了,你别说了,赶紧把链接发我,我回头看看。”
MNT3.59%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去网吧打游戏,结果老板跟我抱怨:
“现在显卡价格疯涨,买一张卡的钱够我再开一家小网吧了。可偏偏,这些卡很多时候又闲着没用,真浪费。”
我一听就笑了:“你这是典型的 GPU 被当消耗品用,没想到还能当资产玩。”
他一脸懵:“显卡还能变资产?不是买来打游戏、跑AI的吗?”
我就给他举例子:
“比如 @cysic_xyz 这套玩法,逻辑很简单:
你不用非得自己花大价钱买显卡,他们把 GPU、ZK 芯片、矿机这些硬件都‘代币化’了。
相当于你可以‘分片买’,买一点点算力就能参与分红,还不用操心机器摆哪、谁来维护。”
老板眨巴眼睛:“那闲着的机器呢?我这半夜都空跑的。”
我继续解释:
“这就有用了,闲置的算力会直接被接到 AI 推理、ZK 证明这种真正需要高性能的工作上,实时撮合。就像滴滴打车一样,你的卡不闲着,别人还省心。”
老板有点来劲了:“那钱怎么算?不会又被平台抽走吧?”
我说:“这就是重点了,收益都是写进智能合约,谁用了多少就给多少,没有中间商赚差价,透明。”
最后我补刀:“而且人家不光玩金融模型,还自研 ASIC 芯片,已经量产了,每秒能跑 130 万次 Keccak,连 AI 推理都能跑。算力这东西不再是‘烧电费的玩具’,它现在就是可编程、可交易的核心生产资料。”
老板沉默了一会儿,叹口气:“要是早点知道,不至于天天盯着显卡涨价生气了。”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我去超市买东西,收银台排队特别长。前面有个大叔在用手机里的 AI 算今天买菜能不能省钱,结果结账的时候发现全算错了,气得直骂:“这 AI 就是骗人的!”
我在旁边忍不住插了一句:“你这 AI 啥都能预测,就是没人能证明它说的是真的。”
大叔不服:“那 AI 就没有靠谱的?”
我就给他讲了 Allora @AlloraNetwork:
“他们不是做个小应用来糊弄人的,而是补上了 AI 和区块链之间缺失的那一块 —— zk-AI。”
AI 预测能上链验证,说对说错一查便知,不是嘴硬瞎吹。
训练是去中心化的,任何人都能接入,不用看大厂心情。
应用范围很大,金融、预测市场,甚至医疗、消费都能用。
而且背后资本阵容特别狠,Polychain、Blockchain Capital、Delphi、Framework,甚至 Aave 创始人 Stani 都投了,熊市里拿了 3500 万美金。
所以 Allora 真正在搞的是 一个去中心化的 AI 网络:
全球贡献者一起建模
数据和能力不再被少数巨头掌控
AI 成为人人都能用的公共基础设施
大叔听完,点点头:“行,这才是靠谱的 AI,不是光会吹的玩意。”
我心里想:没错,今天的 Allora 可能还没人注意,但迟早会成为“AI on-chain”的基石。
AAVE1.03%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上周我去健身房,教练给我安排了个“魔鬼训练营”。
刚开始我还以为就是普通拉伸,结果他说:
“前7天要全力冲刺,强度直接200%,后面才能稳住在100%。”
我一听,这不就跟 @FalconStable领 $FF 质押积分 一模一样吗?
如果你只练一半动作(相当于质押50%以上),每天能多拿10%效果。
要是动作做到极限(质押80%以上),每天直接加25%成效。
前7天是最关键的,基础160倍,加上25%加成,就能拉满200倍。
过了7天,虽然只剩80倍基础,但加完25%还有100倍。
举个健身小账:
假如你全程坚持一个月(质押1000 $FF 全部进 $sFF),
前7天每天就是200,000 Miles,等于每天做两小时私教,超猛。
后面23天每天100,000 Miles,相当于稳定训练。
30天下来能拿370万 Miles,就像身材直接从“社恐小白”练成“健身达人”。
所以重点来了:
9月29日20:00 开启,到12月28日20:00截止。
FF-10.62%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我在路边摊吃煎饼果子,摊主大妈正好缺零钱,旁边有人帮她扫了个码转账。大妈一脸疑惑:“你这扫码我咋知道钱真到了啊?万一是假截图呢?”
这时候我突然想到——这不就是 零知识证明的日常版嘛:我可以证明“钱到了”,但不用把我的银行账单全给你看。
以前这种证明在区块链里很贵、很慢,动不动就像大妈煎饼果子非要先去银行盖章一样,麻烦到爆。
现在@ZKVProtocol 出来了,直接当“验证器”,一键帮你查真假,速度快到毫秒级,费用还便宜。相当于在路边摊装了个“秒到账机器”,不管你是卖煎饼的还是买煎饼的,都安心。
更有意思的是,它不是只服务一家,而是给整个 Web3 做“水电煤”。
DeFi 要便宜的验证,ZKV 给;
隐私交易 要安全护航,ZKV 给;
大规模扩展 要撑住,ZKV 也给。
项目背后还有 Horizen Labs 这老牌团队,拿过 1100 万美元融资,不是那种空壳子。代币 $VFY 也设计得比较偏社区,至少表面上看不是“只喂饱 VC”。
至于撸毛党嘛,现在三条路:
银河任务(差不多结束了)
官网 loyalty 任务(又卷又累)
社交发推(门槛最低,随手一发也能蹭点肉)
所以最近大家刷屏一样发推,也就不奇怪了。
很多人以为零知识证明还停留在“学术论文”和“科研室里”,结果 10 月 1 日 ZKV 主网上线,真的把它做成了“能落地的基础设施”。
就像大妈突然发现:“哎呀,这煎饼摊
VFY-14.1%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我跟几位老铁在聊天。桌上一个人抱怨:“我那台 3090 显卡,当年咬牙花了一万多买的,现在除了打两把 LOL,平时就落灰。”
另一个插嘴:“我倒是没硬件,但仓里空了快一个月,看着各种‘快照传闻’,生怕一觉醒来又错过一波。”
我听着他们吐槽,就想起最近大家都在聊的 @cysic_xyz ——如果真按他们规划的那样,主网上线后这俩兄弟的痛点全能对上。一个显卡能变印钞机,一个空仓能有质押收益,普通人还能直接用便宜的 DeFi/NFT 应用。
咱们这圈子老三坑大家懂:
质押动不动锁死大半年,急用钱还得割肉;
硬件买来吃灰,开机两天,落灰半年;
链上操作费高得离谱,赚钱全被 gas 吃了。
Cysic 就是来补这几个坑的。主网上线后,你可以三种玩法:要么质押 CYS 拿治理和分红,要么跑节点把显卡榨干,要么直接当普通用户,享受更快更便宜的 DeFi/NFT/AI 应用。
[三点拆解]
1️⃣ Staker/Holder:锁 $CYS → 变成 ve-token → 投票分红拿好处。
2️⃣ Node Operator (Cysor):插上显卡 → 帮链上算 ZK → 赚 $CYS + $CGT。
3️⃣ End User:用 Cysic 支持的 L2 → 更快更便宜 → Gas 地狱闪边去。
[底层支撑]
ZK 栈全家桶:Halo2、Plonky2、Gnark 全都有
硬件门槛低:PC/GP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群里聊“明早能不能抄底”,大家各凭感觉:看K线、阿浩看资金费率、我还拉了个小脚本跑情绪分。结果第二天开盘,方向对了、节奏错了,利润被反向波动吃回去,一气之下我把脚本关了。正emo时,朋友丢来一句——“去看看 @AlloraNetwork,模型们不是单打独斗,是在‘群聊互怼互学’。”我抱着“再试最后一次”的心态去玩测试网,没想到它那套“模型互评→聚合→自愈”的机制,预测命中开始稳定到比“扔骰子”高(>53% 那条,真不是玄学)。
单模型易过拟合:换个行情就跪。
数据/信号割裂:链上链下两张皮,拼不出全图。
成本高:自己训模型,时间&GPU都是钱。
反馈慢:预测效果对不对,不成体系地复盘。
激励失衡:社区里真贡献和水分难区分。
Allora = 自愈式去中心化 AI 网络。
把参与者分成 Workers(出模型/给答案)、Reputers(做评委/打分)、Topics(任务主题)。网络把不同模型的输出“撮合到一块”,互评纠偏,形成更稳的集体预测。现在 测试网热度在线:做任务能赚积分,未来可能映射 ALLO(注意:可能≠承诺),而且入门零门槛。
[三点拆解]
怎么组织:按 Topic 派题(如“短期价格预测/情绪分析”),Workers 提交结果,Reputers 打分与对局。
怎么变强:“互怼→互学→聚合”形成自愈回路,差模型被边缘化,稳模型权重上升。
为什么现在:测试网升级期=参与密
RWA-5.12%
TAO2.16%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 热门话题查看更多
  • 置顶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